新华财经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杨溢仁)受央行超预期降息影响,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并突破了2.6%的阻力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金融数据均仍相对偏弱的情况下,政策提前发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所抬升,对于债市来说,短期内利率的下行空间或进一步打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降息利好市场表现
“眼下经济金融数据的疲软反映了实体内生性融资需求依旧偏弱的现实,且短期内较难看到有效缓解和逆转。”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而实体投资端信心的进一步走弱,意味着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逆周期调控必须进一步发力托底来引领实体收入预期的改善和信心修复。”
可以看到,8月15日,央行开展了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1年期MLF中标利率较上期下调15个基点至2.5%,7天期逆回购利率较上期下调10个基点至1.8%。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指出,虽然此次央行降息时点选择再超预期,尤其是考虑到近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尚存,但就背后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降息的迫切性已然较强,越早降息,越有利于实体融资需求的激发和信心的修复。
中债估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8月15日债券市场指数大幅上涨。其中,不包含利息再投资的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104.6921,上涨0.1341%,而包含利息再投资的中债综合指数(财富)达232.7828,上涨0.1411%。
不仅如此,截至8月15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举例来看,SKY_3M回落2BP至1.5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下探2BP至2.12%;SKY_10Y下攻5BP至2.58%。
“当宏观层面上体现出‘有效需求’不足时,微观层面上就会出现包括股价、物价、房价、商品价格等这些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资产价格下跌,以及相应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债券价格上涨。”上述交易员坦言,“基于基本面的逻辑,坚持看多债市无可厚非,短期内利率的下行空间或进一步打开。”
眼下,有相对乐观的机构判断,后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降至2.4%至2.5%区间,而目前依然是积极增配债券的好时机。
多空分歧依旧存在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于交易的视角分析,考虑到“通胀风险”依旧存在,则针对债市表现,现阶段亦有部分机构释出了相对审慎的看法。
毕竟,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叠加汇率贬值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以及近期灾害天气频发带来的粮食价格波动,工业企业主动去库存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使通胀“见底回升”。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我国经济内生性的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考虑到8月后政策对扩大需求的支撑力度有望逐步加大,因此我们对后期经济总体运行方向的判断仍为弱复苏不变,生产端、投资、消费需求预计将在波折中恢复上行。”
然而,债市当前的估值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并无任何预期。
此外,“相比于2022年8月15日MLF利率下调10BP至2.7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73%下行至2.66%(低于MLF 9BP)附近,本次降息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行至2.57%附近,高于MLF利率约7BP。显然,当前债市对继续降息持谨慎态度,未进行定价。”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认为,“相比于去年8月降息后长端利率快速‘见底’,这次可能不一样,市场更重视政策落地后的效果而非预期。也就是说,在基本面预期扭转之前,长端利率可能延续低位震荡格局。”
有业内人士直言,站在机构视角考虑,目前离获利了结兑现利润的时间已越来越近。
纵观债券历史走势,周期性数据显示,9至10月份往往会出现一波因盈利兑现而导致的下跌行情。本轮债市的持续上涨时间已经超过上一轮(2018年至2020年),积累的获利盘众多。一旦市场出现短期或者局部的拐点,那么“多杀多”式的调整或在所难免。
“基于实战的角度考虑,个人还是偏向谨慎至上。”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月份,一旦改善‘有效需求’的政策出台,并能看到实际成效,彼时利率至少将反弹10个基点。简而言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至2.7%以上的风险不小。”
乐观同时切忌“冒进”
综上,身处多空交织博弈的大环境中,在整体投资回报率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抓住小波段,提高绝对收益,降低组合回撤,或是更稳妥的投资策略。
当然,也有不少乐观的机构认为,后续降准、降息再现,促债券利率跟随创出新低仍为大概率事件。
具体而言,如果政府杠杆始终缺位,仅依靠价格让利激发实体加杠杆意愿,则未来势必需要更大力度的利率调降才能实现,即央行需要进一步降息、降准;如果财政额外发力,同样需要货币政策协同配合,尤其若政府债券发行放量,则降准为流动性保驾护航的必要性也将有所提升。也就是说,无论最终财政是否进一步发力,央行都需要通过“宽货币”助推“宽信用”的传导。由此,聚焦债市布局,目前依旧建议各机构把握配置的时间窗口。
“我们认为,后期的利率走势取决于宽货币和宽信用的对比,关键要看政策态度。”天风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则表示,“如果政策维持宽松基调,那么利率不会有显著调整压力;如果政策端逐步确认经济企稳,从而退出宽松,那么利率上行也将无可避免。”
标签: